《經濟日報》(2023年11月15日3版)
瓊中山欄稻米香
經濟日報記者潘世鵬
什錯村是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上安鄉南萬村的一個黎族村小組。走進什錯村,只見稻田金黃一片,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稈壓彎了腰。
“這里生態特別好,鳥特別多?!焙D鲜】荚嚲峙神v南萬村第一書記陳林川介紹,去年8月份進村后她就發現,很多稻穗都是筆直的,原來稻谷都被鳥吃完了,變成了空殼稻。為此,她積極幫種糧村民申請生態補償,對于村民撂荒的農田則由村里集中流轉實行規模種植。
山欄稻是數百年來黎族百姓的基本口糧。瓊崖革命時期,適宜干旱山地種植的山欄稻為廣大革命者提供了糧食來源。但是山欄稻產量少,稻田里散發出的特殊香味格外吸引鳥兒,每到收獲時大量被鳥兒啄掉谷粒的山欄稻穗都成了干癟稻,剩下的收成連本錢都不夠,以至于村民們越來越不愿種植山欄稻。
作為海南特有的稻種資源,為保護好山欄稻這一陸稻遺傳資源,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瓊中縣發揮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建設作用,利用山欄稻大力發展山欄產業和山欄文化,推廣實施“訂單農業”,加大生態補償力度,讓農民愿種山欄稻。瓊中還與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合作,建立山欄稻選種育種基地,建立上安鄉南萬村山欄稻社區種子庫。
在南萬村南流小組,婦女隊長王志妹開始為山欄稻收獲忙碌了?!吧綑诘居N選種很關鍵,所以都是人工收割,挑選合適的稻谷再捆扎?!蓖踔久谜f,她家從前年開始種植15畝山欄稻,其中8畝是為種子庫種植。村里像她一樣承擔種子庫種質資源種植任務的村民有5戶。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書記蔣莉萍介紹,當地既有黎族傳統刀耕火種的山欄文化,也有靠山欄稻救命、延續革命火種的紅色文化。瓊中正在加快盤活土地資源,推進糧食種植規?;?,加快山欄稻種植結構調整,穩步提高糧食產量。上安鄉黨委書記王小龍告訴記者,“我們結合撂荒地整治和糧食安全生產,大力發展‘村集體+用戶+企業’模式,真正把山欄稻種植發展起來”。
從收不回本錢到不愁賣、賣得貴,瓊中山欄稻正在經歷華麗轉變,山欄稻香回來了。如今,落戶瓊中的海南山欄酒莊大力發展山欄米種植基地,種植釀酒專用的紫色旱稻山欄米。公司僅在瓊中的山欄稻種植規模已達5000多畝,帶動680多戶農戶增收。公司負責人曾凡華說:“我們的目標是3年內種植規模突破3萬畝,讓山欄稻成為廣大農民的致富稻?!?/p>